“感觉有人推着我在抬腿、迈步子,走下来感觉比较轻松,像在走太空步。”3月18日,武汉市硚口区古田街道办起养老服务集市,吸引了数百位老人排队体验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及特色养老服务。
老人在体验机器人。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摄
王奶奶是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首位体验者。研发企业的康复师郑艺林扶着老人坐下,为她系上脚踝、膝部、腰部等部位的关节绑带后,在机器人的操作下,老人由坐姿调整为站姿,机器人在地面上“带动”老人步行。郑艺林介绍,这款机器人可供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家接受康复训练,康复师将上门教授使用方法和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。这款机器人售价为十余万元,目前已经在国内多家医院、养老机构等地投入使用。
郑艺林介绍,对于偏瘫患者来说,接受一段时间训练后会有明显改善,步态会得到调整,“一般建议早中晚各训练一次,时长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承受能力来定”。
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,今年,即将投入使用的硚口区古田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将引进这款机器人,服务有需要的老年人。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养老服务场景中,外骨骼机器人能够帮助行动不便或半失能老人,恢复或提升行走能力,减轻照护负担,支持老年人有尊严、高质量的生活。
活动现场。
在现场,长江日报记者亲身体验了一款外骨骼助行器。在工作人员的辅助下,记者将双腿套上这款由腿托、背板和支架等构成的下肢助行器,步行和上坡时仿佛被人推着,带动双腿迈步。
工作人员介绍,这款助行器重量约有四斤,和衣服一样有不同尺码,借助它可提升老人的行动能力,减轻步行时腿部的负担,让行走及上下楼更轻松。除了老年人,也能服务于登山爱好者、户外工作者等群体。
当天是硚口区第三场“银龄幸福‘硚’养老赶集日”养老服务集市。在凯德西城广场门前,养老服务集市以武汉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1号线的模型布局,14个养老服务摊位被设计为轻轨列车窗口,参与活动的老年人手拿“时光车票”,可到各摊位体验服务并盖章打卡,活动后可兑换纪念品。活动主办方安排养老专线服务车辆接送辖区居民来到现场。
多家辖区养老服务企业应邀来到集市,推介幸福食堂菜品试吃、按摩推拿、义诊义剪等为老服务项目,邀请老年居民体验为老服务产品。生理监测仪、定位手环、跌倒探测器等智能适老化产品吸引了老年人体验。
硚口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该区完善养老服务网络,推进养老服务综合体、老年幸福食堂等服务设施的建设,持续扩大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,加速打造“15分钟养老服务圈”。
目前,该区已建立区、街道、社区、居家四级养老服务体系,并将加强跨部门协作与创新,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提升,实现“从有到优”的养老服务升级。